心可以哭,但永不要碎
撰文: 畢明 11/11/2017 轉載自明報周刊
沒有人不喜歡故事。
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就是故事。聖經和你說宗教,用故事,哲學家與你談哲理,以故事,諸子百家跟你講思想,也是故事。
所有創作,一幀畫、一首歌、一篇詩、文學、舞台、電影、電視,就算是新聞,都是故事,真實的虛構的;哪怕祇是一碟菜餚,有故事,添興味。
喜歡故事,大概可以從天性和孩提童心說起。正如 David Hockney 說沒有不喜歡畫畫的小孩,也沒有不愛聽故事的孩子。我們從來就迷戀bedtime story,每個小朋友的兒時玩伴,總有故事書。有幾本特別深愛的,可能像那片特別貼身窩心的毛巾,花生漫畫 Linus老是要擁着的 security blanket,是寶貝,要黐身,得一讀再讀,讀到書本霉霉少爛,還是不離不棄。
長大了我更喜歡故事,每個未看過的故事,都是一個無人島,我們慢慢走入去冒險,看未看過的風景,容易迷路和忘我得樂而忘返。我像沒有戒奶的沒有戒掉過兒童書,早餐我會喝牛奶,喜歡我便買和看兒童書,兒童故事書是沒有年齡賞味期限的,祇要你讀得快樂,它的世界便歡迎你。
人愈大,我們愈懂做大人,愈不懂做小孩,不懂率性、情真、簡單。如果我們一邊做大人,能夠一邊好好做小孩,該多好。我認為祇懂做大人的人不快樂,堅信要保育好每個人心底裏那個五歲的自己,我常常留心有什麼好看的兒童書。
更正確應該說,根本沒有「兒童書」這回事。祇要你留心,便會發現世上有兒童不宜的書,卻充滿成人適宜的兒童讀物。最厲害的兒童文學作家如 C.S. Lewis 及 J.R.R. Tolkien,分別寫成了永遠的《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及《魔戒》,兩位都強烈表示,根本沒有「為兒童」寫書,更決不應把兒童當異類寫作對象。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兒童文學圖畫書作家及插畫家 Maurice Sendak 說得更清楚,寫作就是寫作,”I don’t write for children. I write──and somebody says, ‘That’s for children!’”
出色的兒童作品,作家都 ”have to write up, not down”,不能掉以輕心要加倍用功,因為小孩要求非常高,他們專注、好奇、敏感、投入、反應快,好看的「兒童書」,都有共同特質:想像豐富、聰慧、善良,能超越時空打動任何人。
像這本《Cry, Heart, but Never Break》,可愛得不得了。丹麥作家 Glenn Ringtved 及插畫師 Charlotte Pardi 之作。你猜不到的,它寫的是「死亡」。年紀小小,不忌諱,就跟小孩講死,真好。死亡本來就不是要恐懼和妖魔化之事,是生命常情。
書中四個孫兒的祖母要離世了,死神去他們的家接她,黑衣死神還怕自己的造型嚇着小孩們,入門口前細心的把鐮刀留在屋外。四個孫兒,捨不得祖母,想出小計不停請死神喝咖啡,拖延時間希望他喝到天亮便帶不了祖母走。
死神卻給他們說故事,說傷心和悲哀兩兄弟,遇上了歡欣和快樂兩姊妹,戀愛得不能沒有對方,生命再沒所缺,兩對人結了婚,快快樂樂的生活了很多年。悲喜哀樂,如生死,人生在世,離不開,必須遇上,任何死亡過後,生命繼續。心肝仔儘管哭泣,永不言碎,好好接受生命的四季冬盡,況且,死神在黑袍下,有的是一顆如暖暖太陽紅紅的心,不是壞人來。
英國劇作家 Neil Bartlett 說 : ”The stories we are told as children do, undoubtedly, mark us for life. They are often stories of dark and terrible things, and we are usually told them just before the lights are turned out and we are left alone; but we love them. We love them when we first hear them, and even when we are grown, and think we have forgotten them entirely, they never lose their power over us”。
是真的。那麼,小小年紀,好好的和孩子談死亡,日後要面對痛悲,死神的面貌便不會太可怖,會溫柔些。
About the book ~~
Cry, Heart, But Never Break Hardcover
by
click here: https://www.amazon.com/Cry-Heart-But-Never-Break/dp/159270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