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BY NOTE" Free Screening
史坦威鋼琴製造過程記錄片
當今世界級的鋼琴演奏家包括郎郎及王羽佳在世界主要演奏廳都是使用史坦威鋼琴。 想要知道160 年的世界名鋼是如何在紐約市的工場手工造出來的嗎?這部紀錄片深入介紹一台九尺長的 Steinway 經典演奏級鋼琴的全手工製作過程,讓你對鋼琴這個「樂器之王」有更全面的認識。非常適合全家大小一同觀看。
日期:12/9, Tuesday 6:30pm
地點:Fields Piano, 810 E.Dyer Road, Santa Ana, CA 92705
費用:免費入場, 中文字幕播放 , Popcorn 及小點心
RSVP: caroline@fieldspianos.com, 714.797.4046
為什麼國際級的鋼琴家都彈 Steinway?送給大家一篇楊照寫的文章,你大概就知道了。。。(請轉至網頁底)
Note by Note is an independent feature–length documentary that follows the creation of a Steinway concert grand, #L1037 – from forest floor to concert hall.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ian and instrument, chronicles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illustrates what makes each Steinway unique in this age of mass production.
From the factory floor in Queens to Steinway Hall in Manhattan, each piano’s journey is complex – spanning 12 months, 12,000 parts, 450 craftsmen, and countless hours of fine-tuned labor. Filmed in key Steinway locations – the factory, Steinway’s reserved “Bank,” and private auditions – Note by Note is a loving celebration of not just craftsmanship, but of a dying breed of person who is deeply connected to working by hand.
In the end, this is an ode to the most unexpected, and perhaps iconic, of unsung heroes. It reminds us how extraordinary the dialogue can be between an artist and an instrument – crafted out of human hands but borne of the materials of nature.
為什麼國際級的鋼琴家都彈 Steinway?送給大家一篇楊照寫的文章,你大概就知道了。。。
每一架鋼琴,基本上都一樣.從最小的一號直立式琴(U1),到最大的演奏琴,都一定有八十八個琴鍵,而且每個琴鍵的位置距離,不能有一點點差別。想想,一個鋼琴演奏者從小花了幾萬小時訓練自己的手指習慣琴鍵位置,他又不可能像小提琴手一樣帶著自己的樂器去表演,如果鋼琴的琴鍵有一點點差距,他要怎樣演奏?
然而,在這種最嚴格的統一中,卻藏著最大的歧異.每一架鋼琴,都不一樣,發出不同的聲音。不一樣的琴弦,不一樣的張力,不一樣的擊捶,更重要的,不一樣的共鳴板,使得每一架琴都有不一樣的特質,不一樣的音色。甚至同一架琴,不同時間,會發出不同聲音。
懂琴的人,會建議你寧可買舊琴,不要買新琴.他們會說「新琴的聲音沒開」。的確,共鳴板只有在吸收了足夠的共振之後,才能更有效地將聲音傳遞出去。共鳴板是活的,持續吸收聲音幾年,共鳴板才會到達最佳狀況,才會穩定下來,不再改變。
我為什麼會知道這些事?
多年以前,我和朋友在紐約街頭閒逛,下午喝完咖啡,散步經過史坦威鋼琴的門市,櫥窗裡看到的鋼琴,美到令人難以抗拒。我的朋友學過幾年鋼琴,更是受不了那份誘惑。有我在旁邊壯膽,他決定走進去,假裝要買一台我們誰也買不起的史坦威鋼琴。
一個年輕的女生接待我們.她問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琴.我們說因為預算不多,也許選一架入門等級的琴吧!她馬上補充,說她問的不是這個.是想知道我們要什麼樣聲音的琴?我們一時回答不出來,她就打開一架琴,老天,那種最長最大的演奏琴,要我們隨便彈一首曲子。我的朋友勉強坐上去,緊張得手都會抖,幾乎想要奪門而出了,純粹是怕太丟臉才沒那樣做。我們商量了一下,他說可以談一點舒伯特.小姐立刻找了譜來,讓他談了一小段「樂興之時」。我的朋友一直說彈得太差,彈得太差了。小姐認真地問:「你的意思是你彈奏的音樂風格,不是自己喜歡的;還是技巧不夠成熟?」
討論了好一陣子,換服務小姐坐上去,她隨手彈了三次「樂興之時」,三次!然後問我們最喜歡哪一種彈法.再來又問,「最喜歡誰的作品啊?是舒伯特嗎?」我幫我的朋友答:「不,其實是莫札特,不過他的莫札特一直都練不好。」小姐又問:「會想找一架琴來彈莫札特嗎?」我的朋友熱切地點點頭。
於是,她就帶我們到二樓,開始一架一架琴彈給我們聽.先彈K485迴旋曲,再彈K466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的浪漫曲,有快有慢,讓我們感受不同琴發出的不同聲音。我終於忍不住問她自己的鋼琴資歷,啊,竟然是個茱麗亞音樂學院的高材生!而且,他們門市十六個銷售服務人員,至少都有鋼琴演奏學士的學位。
結果,我們在史坦威門市呆了三個多小時,走出來時,我已經完全相信──每一架琴都不一樣,每個人喜歡的音樂聲音也都不一樣,所以她提供的服務,不是要賣我們一架琴,而是幫助我們一起找出最「對」的那一架琴來。而在那過程中,作為史坦威的顧客,我們得到的,我們必須得到的,是找出自己的音樂品味與音樂傾向,因為只有知道了我們的音樂品味與音樂傾向,他們才有辦法幫我們找到那一架「對」的琴。
還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一直到要離開時,我們才弄清楚,原來樓下展示的是新琴,樓上則是二手琴,兩者當然價錢上頗有距離。然而,我們的服務員眼中似乎真的沒有新琴舊琴差異,她只在乎琴的聲音跟未來鋼琴的彈奏者是否相合。花了兩個多小時,她幫我們選定了一架琴,不騙你,聽到那架琴的聲因,聽到莫札特音樂從琴身裡流盪出來,我的朋友眼框裡都是感動的淚水.那架琴,一九七0年代的舊琴,定價五萬五千元美金。
不騙你,如果我們身上有那樣的錢,我們絕對會掏出來,毫不遲疑地下訂買琴。可是我們沒有。我們抱憾離開史坦威門市,帶著強烈的感覺──
第一種感覺是我們享受了自己不值得享受的服務,免費得到了一生難忘的高貴、量身訂做的經驗。我們真慚愧.為了對得起人家這樣的服務,我們必須更認真理解音樂,以及我們自己生命跟音樂間真正的關係。
第二種感覺──覺得自己生命中應該要有一架琴,一架發出完美的,與我自己個性相合的音樂的鋼琴。沒有那麼一架鋼琴,沒有學會在鋼琴上彈出自己要的聲音,真是件遺憾的事。
第三種感覺──覺得自己虧欠史坦威。欠他們一筆生意。一直到今天我都還想著遲早要去買一台史坦威。
這麼多年來,如果有人來問我去紐約該玩哪些地方.我的觀光建議單上,有一項別人不會有的──找一位會彈一點鋼琴的朋友,陪你去逛史坦威門市。
「史坦威經驗」讓我持續對鋼琴好奇,有機會就收集跟鋼琴有關的資訊。然後我意外地發現,在台灣,鋼琴其實很普遍很普遍,但大家對鋼琴卻很少有好奇。例如說,鋼琴很容易打開的,不管直立鋼琴還是三角鋼琴,上板可以掀開,下板也順手就可以卸下來,然後你就可以詳細觀察鋼琴的運作,任何人都能試驗鋼琴發音的種種變化。
鋼琴純粹是機械的,是人類發明最巧妙的機械裝置.鋼琴跟電子琴大大不同。電子琴,甚至刻意模仿鋼琴的電鋼琴,都不會有鋼琴的特殊個性。電子琴隨便製造就製造出一模一樣的,然而鋼琴卻是工匠再怎麼努力,都很難做出一模一樣的兩架琴來。電子琴能發出來的聲音,相對於鋼琴,實在太有限太有限了。
這麼多年下來,我還了解了一件事.單就工匠技術上來說,史坦威鋼琴並沒有獨占性。不只是那麼多廠在造鋼琴,事實上,能做頂級好琴的廠,都不只三五家。像山葉鋼琴,許多演奏家都承認,他們的頂級琴品質絕不比史坦威差。更別提貝森朵夫這種老牌歐洲廠的產品。可是,為什麼就是史坦威鋼琴幾乎完全獨占全世界的演奏琴市場?每個地方的演奏廳要買琴,首選一定是史坦威。我們的國家音樂廳也一樣,有好幾架史坦威,另外配襯一架貝森朵夫。史坦威憑什麼?
憑它的企業信念,從經營管理者,下到門市服務人員,徹底理解並相信鋼琴的獨特性,以及鋼琴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物質財產關係,而是個性應合,而是夥伴相連。他們不但有信念,而且用他們的美學能力,說服大家接受他們的信念。
這樣說吧,他們提供的不是商業買賣服務,而是接近傳教士的信仰說服.他們賴以稱霸全世界的,是「美學加值服務」。而且,因為有「美學加值服務」,才讓他們的琴賣得那麼貴,貴得理所當然。
-
-
楊照
-
研究專長為社會人類學。台灣有名的作家、文學評論家和政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