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農曆新年剛好碰上小丫丫的學校假期,我們當然把握黃金機會到香港一遊,順便還去了一趟台灣呢!除了探親以外,我們總希望每次旅行都能讓小丫丫體驗和領會一些獨特的中華文化。

其實在香港,許多傳統文化已經隨著時代急速的變遷而變得面目全非,甚至消失了。不過這次我們很幸運參加了一年一度的新界元朗圍村盆菜宴,與三千多人一同享受來一個難忘又熱鬧的大 party!

=============================== 

【什麼是圍村?】

圍村是指由石牆包圍的傳統中國村落,用以防禦鄰近仇敵、盜寇和猛獸。圍村常見於珠江三角洲,住在村落裏的多是一個家族。香港現在所剩餘的圍村大約只有八十個,大多數都位於新界。這裡曾是「新界五大氏族」──鄧氏、侯氏、彭氏、廖氏和文氏的聚居地,每個圍村裏的多是同一個家族的人。


我們這次探訪的是位於元朗十八鄉的南邊圍。當日正是為慶祝正月十四土地爺寶誕而設的一年一度盆菜宴,還有戲台的演出和舞獅匯演,我們當然要一同去樂一樂!

==================================

【盆菜好好吃】

盆菜宴從下午4點開始,一直吃喝玩樂到午夜才結束。筵開250席,每席有十幾二十人輪流吃,整個PARTY人數超過三千多人。

盆菜是圍村的傳統食物,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是一種雜燴菜式。傳統的盆菜用木盆或銻盆盛載。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居入伙、祠堂開光或新年點燈,新界的鄉村均會舉行盆菜宴。

原來吃盆菜也有特定的規矩要守。因為盆菜的食物是按一定的次序一層疊一層地由上至下排好。上層會放些較名貴和需要先吃的東西,例如雞及大蝦;最下層則放些容易吸收汁液的材料,例如豬皮和蘿蔔。吃盆菜的時候,會由上至下逐層逐層吃下去。

雖然傳統上盆菜以木盆盛載,但現時大部份經已改用金屬盆或者陶瓷盆,方便食用之前加熱消毒。盆菜的用料並沒有特別規定,但一般都會包括蘿蔔、枝竹、魷魚、豬皮、冬菇、雞、鯪魚球和炆豬肉,豪華一些的更會有髮菜、蠔豉、鱔乾等,我們這天吃得就加了大蝦和雞在裡頭,不過我們最最最愛吃的竟然是。。。盆底的蘿蔔!!它吸收了所有食材的美味,加上本身豐富的汁,實在讓我們無法抗拒,轉眼就吃了兩大碗。

【盆菜的歷史】

版本其實有好幾個,就挑這個與香港關係最密切的來介紹吧!南宋末年,元朝軍隊南下,宋帝昺聯同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南逃避難。當他們路經東莞縣烏紗以及香港新界錦田一帶的圍村時,得到村民盛情款待。但在倉猝之間,村民找不到足夠的器皿盛載食物,只使用木盆菜餚放在一起,發展成盆菜。從此之後,每逢大時大節,村民都會享用盆菜。而現時新界原居民祭祖時的「食山頭」亦以盆菜為主。

 

=============================

傳統的戲台其實是用竹枝和木板搭建的臨時舞台,只用了半天時間就搭成了。


當晚除了有傳統粵曲演出,還有歌星演唱流行曲和卡拉OK!本地頗有名的電視藝員喬寶寶也受邀上台演出,你猜猜這位蘇格蘭籍的印度裔香港人竟然在唱什麼歌?

就是。。。。『勇敢的中國人』,太有趣了!!

=================================

小丫丫在用她蹩腳的廣東話向老婆婆購買香港街頭已經逐漸消失的傳統小吃~麥芽糖、龍鬚糖、糖蔥餅。


===================================

很久以前,酒樓在舉行大型宴會時會製作這種花牌掛在外牆,給主人家祝賀和添面子,現在在市區早就消失了,真高興在盆菜宴這裡又看到這個古老的傳統。


============================

【三獅匯演】

看了多年的舞獅,直到這天我才知道原來傳統南獅的獅頭造型上有「劉備獅」、「關羽獅」、「張飛獅」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連舞法亦根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果然大開眼界!


在大頭佛的引領下,三頭獅子向南邊圍的祠堂進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