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t 比天賦智商更重要,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恆毅力?

grit美國賓州大學心理系教授 Angela Duckworth,是研究 grit (恆毅力)的先驅。她 2013 年在 TED 的相關短講,至今吸引近千萬瀏覽人次。

她深入採訪美國各領域的成功人士以及他們的父母、教練等,整理出這些典範如何找到終生的熱情,如何面對挫折、堅持下去,以及家庭、學校如何奠定恆毅力的基礎。新書《GRIT 恆毅力》出版後,引起極大迴響和討論。

出身華裔家庭的 Angela 指出,亞洲的教育和教養,比較容易忽略「熱情」這個要素,「一個人能長期一致的投入某個目標,除了毅力,更因為他有熱情,不論多困難,還是享受那個過程。」對希望孩子學習、人生成功的家長,達克沃斯提醒,熱情的第一步一定是興趣,家長可以從興趣、練習、目的、希望四個面向來培養恆毅力。

科技不斷往前進展,恆毅力等非認知能力更顯重要,因為「這世代很容易分心、迷失方向,要保持對某件事持續的熱情,較過去更難,也更重要。」Angela 曾經擔任中學的數學老師,也是兩個青少女的母親,對家長和老師能著力的建議,很有說服力。

以下是台灣著名親子雜誌「親子天下」專訪摘要:

Q:家長要如何協助孩子發現興趣,並且培養恆毅力?

A:我父母來自中國和台灣,我知道亞洲家庭一向在培養孩子的毅力上,不遺餘力,但比較不重視熱情。雖然科學上我們還不太清楚如何「培養」熱情,但我們知道,興趣是熱情的第一步。

所以,首先要幫助孩子找到興趣。建議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也傾聽他們的想法。我曾經採訪 AMAZON.com 創辦人 Jeff Bezos 的母親 Jackie,她十七歲就做了母親,對怎麼養小孩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她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都非常好奇,只要Jeff 表現出有興趣的事物,她都支持,並且鼓勵他深入研究。

例如,Jeff 三歲時,要求睡大床,Jackie 解釋長大就可以。隔天,發現Jeff 拿著螺絲起子,在拆解他的小床,Jackie 沒有罵他,反而坐下來一起幫忙,那晚 Jeff 真的睡在那張他自己改裝的「大床」上。之後每個階段,Jeff 都在發明、改裝家裡的器材、設備……孩子想做的任何事,Jackie 基本上都同意。

亞洲家庭比較強調孩子「應該」做什麼(should do),而不問孩子「想」做什麼(want to do)。我對各領域很厲害的人所作的研究顯示,他們都在很早的時候,做了一些自己真正覺得好玩的事情。剛開始,他們對某件引起興趣的事物,並沒有那麼嚴肅、認真的看待,而是享受那個好玩的過程。我覺得這樣的早期階段,對後來的發展熱情非常重要。

Q:你如何用「困難事物法則」培養兩個女兒的恆毅力?和「虎媽」有何異同? 

A:我兩個女兒現在15、13歲,我一直在努力觀察她們是否對繪畫、烹飪或科學有興趣,第一步是去看、去聽孩子的聲音。我家採用「困難事物法則」,就是每個人(包括爸媽)都必須做一件困難的任務(每天都需要刻意練習的事情)。困難任務可以放棄,但必須等到一段時間、完成某個段落之後才能停止。第三個部份是,孩子有權自己挑選那件困難的任務。

我的教養方式和虎媽最大的不同在於,我真的讓女兒自己選擇,完全沒有強迫她們。上週,我參加了小女兒的中提琴演奏會,那真是她選擇很困難的一項興趣。最近她發現自己很喜歡烘烤蛋糕、餅乾,又不想放棄中提琴。她已經學會如何堅持做困難的事,現在她要把這個恆毅力的練習,擴展到第二件困難的任務。若有一天她真的選擇去當一個烘焙師、廚師,我完全支持。

老大十五歲,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運動上。她曾經選擇鋼琴,但現在決定放棄,專心從事跑步等運動,我也覺得很開心。興趣可以放棄,前提是,你已經花了一段時間嘗試,而非因為今天被老師罵、或者隔天要考試所以放棄。

我寫完書之後覺得,好玩(fun)也很重要,如果孩子一點也不享受他努力在做的事,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應該鼓勵孩子做好玩的難事(hard fun things),實行「好玩的難事法則」。

恆毅力就像任何技能一樣,是需要練習的,練習對困難事物堅持

「如果你是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又不想抹煞孩子自己選擇的能力,我建議你試試困難任務規定。」

我和很多家長一樣,直覺認為學芭蕾、鋼琴、美式足球或任何有系統的課外活動可以培養恆毅力。這些活動有兩個重要特質,是其他情境難以複製的。第一,有個成年人負責掌控全局(理想狀況是支持又嚴厲的成年人),而且不是家長。第二,這些活動的宗旨就是為了培養興趣、練習、目的和希望。芭蕾舞蹈教室、演奏廳、體育館、籃球場、美式足球場等等,都是恆毅力的訓練場。

身為家長兼社會學家,我會建議你在孩子年紀夠大時,由你去找出他們可能感興趣的課外活動,幫他們報名。事實上,要是我可以揮動魔杖施展魔法,我會讓全世界的孩子參與至少一種他們自己選擇的課外活動。至於高中生,我會要求他們至少投入一項活動一年以上。

我認為小孩每一天的每一刻都應該按表操課嗎?我完全不是這個意思!但是我確實認為,小孩每週花點時間投入他們感興趣的困難事物,可以幫助他們成長。

環境與性格會互相呼應

我一直主張,課外活動是讓年輕人練習的方式,可以為長期目標培養熱情和毅力。但是,對課外活動堅持到底也有可能只有恆毅力高的人才做得到。這兩種詮釋方法並不是互斥的,很有可能這兩個因素(培養與選擇)同時都有影響。

我自己的猜測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對投入的事物堅持到底,同時需要恆毅力,也是在培養恆毅力。

我們家有一個「困難任務規定」(Hard Thing Rule),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每個人,包括爸爸媽媽,都必須做一件困難的任務。所謂「困難任務」是指需要每天刻意練習的事情。我已經告訴孩子,心理研究是我的困難任務,但我也練瑜珈。她們的父親在房地產開發方面做得愈來愈好,跑步也在進步。大女兒 Amanda 選擇學鋼琴,她學過芭蕾舞幾年,但後來放棄了,小女兒 Lucy 也是。

這也帶出了困難任務規定的第二部分:你可以放棄,但是要等一季結束、學期結束,或是達到某個「自然的」截止點,才能放棄。你開始投入任何事情,至少要完成某個段落才能停止。換句話說,你不能因為某天老師罵你,比賽輸了,或著因為隔天早上要表演、不能去朋友家過夜而放棄。

最後,困難任務規定的第三部分是,你有權自己挑選那件困難的事。沒有人為你挑選,如果你對那件困難任務毫無興趣,努力就沒什麼意義了。就連嘗試芭蕾舞,也是我們和女兒討論很多其他可能的選擇以後才決定的。

事實上,Lucy 換了大約六種困難的事,她一開始對每一項都充滿熱情,但後來發現她不想繼續學芭蕾、體操、田徑、工藝或鋼琴。最後,她選定中提琴,目前已經學了三年,而且愈來愈有興趣。去年她加入學校及市區的交響樂團,最近我問她想不想把這件困難任務換成其他活動,她看我的表情好像我瘋了。

明年 Amanda 就要上高中,後年換她的妹妹上高中,那時困難任務規定又會改變,將會加入第四項要求:她們都必須至少投入一項活動至少兩年,可以是新的事物,或是她們已經投入的鋼琴和中提琴。

這項規定很專制嗎?我不覺得如果 Lucy 和 Amanda 最近對這方面的評論不是為了刻意迎合我,她們應該也不覺得這項要求很無理。她們也希望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更有恆毅力。她們知道恆毅力就像任何技能一樣,是需要練習的。她們也了解自己很幸運,能有機會做這些練習。

Q:培養恆毅力的第二步驟是要「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練習一萬個小時後就精熟了。刻意練習和一般亞洲教育中強調的反覆練習(drill),有何不同?

A:主要差別在於,刻意練習經過周全、精心的設計,是特別針對要達成的目標而做的練習。但是很多亞洲學生在做的反覆練習是無意義的(mindless),只是死背,我認為這樣無謂的練習,非常浪費學生的能量和精力,好像反覆練習12小時、15小時,就學會,可以考高分了。但關鍵是,真正好的練習品質很高,每天只需花幾小時練習,在做非常準確的、對的事。絕非告訴他,「再用功一點就好!」

Q:你之前當過中學數學老師,現在研究了恆毅力,若有機會再回中學教書,你的教學會有哪些不一樣?

A:以前,我常告訴學生,「學這個對你的未來很重要喔,要好好學,」但其實這種說教對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不大。我覺得能夠了解自己,會帶來很強大的影響,學生必須要了解自己的心理。與其告誡學生,「你去做這個,去做那個」,不如跟他們一起探討,「為何你不做功課?」我想,現在的我,會協助學生更深入、確切的去了解自己,因為了解自己是改善自己的第一步。

我也會教他們更多學習策略,例如,若學生總是無法準時交作業,我會教他們,如何設定目標、如何定出好計畫,然後慢慢去達成。這些技巧不是天生的,需要大人的教導。我也會教他們去練習用成長性思惟去看自己的學習狀況,例如,現在感覺學得很無聊、很卡學不會、不想做,這些都是刻意練習過程中很正常,孩子要了解這些都很正常,才能慢慢去克服。

Q:你在2013年創辦非營利的 Character Lab ,希望結合研究成果和教學實務,在學校裡協助老師,培養比 IQ 更影響學生未來發展的品格,現在進行得如何?

A:我們根據數千位學生的問卷調查,將九種品格分成三類

心的力量 (strengths of heart)

感激、意義感、自我控制、情緒智商,屬於「助人」的特質,能正向的與人連結

意志力 (strengths of will) 

恆毅力、成長性思惟、樂觀,屬於「去做」的特質,能幫助學生達成目標

智慧的力量(strengths of mind)

好奇、自我控制、熱情,屬於「思考」的特質,能促成豐富多元的思考模式

我們希望根據研究成果,研發出學校可使用的教材或內容,目前還在初始階段。但是我們已經獲得很大的迴響。非常多的老師和家長都有共識,對孩子成長最重要的,決不是考試、學校成績,而是他們的快樂,以及長期的成就感。

我們確定,要培養恆毅力等非認知能力,需要兩個面向:高期待(高挑戰)和高支持,缺一不可,家庭教養也是一樣。透過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在學校、教室裡營造一個鼓勵、支持的環境和文化,也許是好的嘗試。今年(2016年)暑假我們邀請160位中小學老師辦工作坊,也曾和美國最大的公辦民營特許學校KIPP、紐約的私立學校合作過,但我不認為現在已經有哪一所學校,已經完全掌握這中間的所有重要環節。我們需要和現場老師有更多交流和合作,才能真正落實推廣。

我們正開始研究美國的外展教育基金會(Outward Bound),想要知道這些挑戰個人極限的戶外冒險教育課程為何能成功? 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


grit2  grit

Angela Lee Duckworth, PhD
Angela Duckworth 是 2013年MacArthur Award 得主及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曾為白宮、世界銀行、NBA 和 NFL 球隊、Fortune 500 大企業執行長提供諮詢。 投入研究生涯以前,她曾為低收入戶的學童創立獲獎肯定的暑期學校,她也是非營利組織「品格實驗室」(Character Lab)的創辦人兼負責人,該組織的使命是促進品格發展的科學與實務。 Duckworth 是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學士,牛津大學神經科學碩士以及賓州大學心理學博士。